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石羊古镇特色玩法

发布时间:2020-03-14
作者:和文军 点击数:2324


游览千年古镇

明末清初是石羊制盐的鼎盛时期,虽手工作坊年产盐已达九百多万斤。南疆数省,边陲邻国,均以能享洁白如雪的白井盐为荣。商贾云集和历代王朝官吏“直隶提举司”的轮换,使石羊成为众生仰慕向往的黄金宝地的同时,也给地处深山僻壤的石羊带来多元文化的冲击。

“立学校以振民风,设关津以便行旅,造塔坊以培文风”。石羊方圆不越十里,明清时曾设灵源、张公、绿萝、龙泉、龙吟五大书院及多所义学、塾馆,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交融,孕育有了现有石羊特色的历史文化。

祭拜世界上最大的孔子铜像

庙内的孔子铜坐像,铸于康熙年代,历经9年完工,高2.3米,净重2.5吨,这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最大的孔子铜像。

观赏世界上最大的晒盐蓬

云南有两大食盐盛产地——黑井古镇和石羊古镇,从地名来来说,这一“黑”一“白”的古镇为云南省食盐生产贡献了突出的成绩,这里不光有悠久的造盐文化,更是引人入胜的风景胜地……石羊自西汉小镇盛产食盐,到唐代小镇已直属都督府统辖。元朝朝延还在小镇设置正七品盐税官。明清是小镇盐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先后开辟井洞60多处,家家户户挑来盐水,用特制的“鸡窝灶”、“盐锅”煮盐。煮盐户多达700多户,年产量1000多万公斤,所产白盐洁白芳香,除供应周边县百姓外,还远销四川、大理、西昌一带。

制盐业的兴盛,带动了石羊商业的发展,石羊小镇万商云集、市井繁华,同时也给石羊带来了多元的文化,石羊孔庙及孔子铜像就是在石羊因盐而兴的大背景下修建和铸造的。晒盐蓬是过滤卤水和杂质,提高卤水浓度的一种装置,长100余米,宽40余米,高20余米,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茅草房”,与压力池、储卤池一起形成一大景观。

观赏西汉古盐井群

石羊历史上因盐而兴,自汉代制盐始,先后开辟井硐百余口,各井硐历代以来一直分五区:即观音井、旧井、乔井、界井、尾井,曾有诗曰:观旧乔界尾五井,熬卤制盐财源开。大灶小灶鸡窝灶,筒盐盆盐佛像盐。车水马龙羊城郡,万贾云集四方交。一泓卤水千年味,两岸青山万寿青。

时至今日、众多井硐均已封闭或停用,保存完好的尚有两口,其中一口位于石羊盐厂招待所,是最古老的一口盐井,开凿于汉代,“蒙氏时龙女牧羊,有羝舔土,掘土得石似羊”,这美丽的传说即出于此井,故名石羊井,又名灵羊井。另一口位于下盐田,叫庆丰井,开凿于汉代,井深33米,该井保存完好,现还保留有取水的轱辘。1988年,石羊盐厂又投资5万元建成了直径达十余米,深约190余米的新挖井,石羊盐厂之卤水均出自此井。

体验传统制盐

取卤之前,在祭师的带领下,12名身着黄布衫的盐工分三排,站在龙女画像前,祭师读祭文、拜龙女、祈祷祈福──这是追忆古时传说中龙女牧羊发现盐,石羊用盐而留的历史遗痕。

 “取卤罗!”随着12个身着土黄色衣衫盐工齐声呐喊,盐工们挑着盐桶,走下古老盐井,汲上卤水,走出井口。

随后,在“送卤罗!”的盐工吼声中,一路时而哼着歌谣,时而呐喊,担着卤水,向象岭山脚的卤水压力池走去,山道弯弯,路径狭窄,盐工们步履蹒跚。

当将卤水倒入压力池,盐工们又齐声呐喊“晒盐罗!”此时,卤水通过竹制涧槽,流至晒盐蓬喷洒而下,盐水经晒盐蓬上的山竹草过滤,滤去杂质,提高卤度后,再流入煮盐的鸡窝灶,经搅拌、煮盐、烤盐等工序,几番熬制,雪白的石羊白井盐终于制成。

从取卤水到白盐制成,工序环环相扣,游客们对这一古老的制盐工艺啧啧称奇。于是,在喝着红盐茶的同时,也纷纷购买印有自己姓氏的工艺盐,留作亲历白井制盐的纪念。

品位特色小吃

石羊古镇风味小吃很多,有椒盐饼、黄粉汤、卤菜、盐焖鸡、菜盒子、小土饼、红烧板栗、辣子鸡等,其风味既有皇室传统,又继承滇味精华,令游客赞不绝口。

梦寻封氏故居

明末清初张献忠部将孙可望进军云南,遣部将张虎兵屯石羊前杀死白盐井武举人席上珍,欲娶席妻封氏为妾,封氏为保贞节而投井自尽。封氏节井浮雕记录了这段佳话,表彰封氏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恪守贞节的品德。

体验盐疗SPA

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因为盐含有丰富的钾、镁、钠、锌、铁、钙及其它微量的元素和矿物质,与土壤、空气、水、阳光一起构成人类生存的五大要素。盐疗能促进血液循环、宣通气血,大量排除体内废水,激发全身汗腺功能。你可以选购一些美容盐,回家做一个舒服的SPA。

责编 和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