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千年盐都,石羊一会

发布时间:2020-03-14
作者:和文军 点击数:3427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第五卷《作咸》中说:“口之与味也,辛酸甘苦,经年绝一无恙。独食盐,禁戒旬日,则缚鸡,倦怠恹然。岂非‘天一生水’?”宋应星的推测使我们想到,我们的祖先何时发现采盐、煮炼食盐的呢?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历经千难万险,双脚终于踏上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他激动地在自己的游记里这样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当年“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茂密的盐蒿草,是盐民“煮海为盐”取之不竭的“粮仓”。

清朝康熙年间,《滇南盐法图》对于云南古代盐井的生产就有了比较具体及详尽的描述,后来有学者和专家剖析,盐井生产主要分为自然卤泉的直接利用、陆上造井取盐和河中造井取盐三种类型,尤其河中造井取盐是云南井盐生产中的一大特色。

石羊古镇,又名“白井”,古为“盐丰县”,自西汉凿井采盐以来,就是云南井盐的盛产地,明末清初是石羊制盐的鼎盛时期,虽然是手工作坊,但石羊年产盐已达九百多万斤。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盐民们却不乏粗犷豪放的文化。他们与天斗、与地斗,苦中作乐,盐号子在晒盐篷下回响。

这一片卤水浸泡的土地,就是因为一大批文人墨客和盐商、盐民、盐官们的砥砺和撞击,使得石羊有了自己的盐文化。

石羊2000多年的制盐史积淀下了厚重的盐文化,现还保存有西汉时的古盐井及完整的制盐工艺。在盐博物馆中,展示了西汉时期的古盐井(庆丰井)、石羊制盐史、宋朝、清朝石羊盐运图、石羊三大盐官、古代制盐图、石羊清《滇南盐法图》、石羊古盐道、石羊鼎盛时的盛况、石羊古民居、石羊五井、清朝时期石羊井区图。

传统的取卤制盐更只是存留于老一辈石羊人的记忆中。仅剩下几口古老的盐井仍安静地守候着石羊,守候着孔庙。

现在保留着的庆丰井,开凿于汉代,井深33米,该井保存完好,现还保留有取水的轱辘。1988年,石羊盐厂又投资5万元建成了直径达十余米,深约190余米的新挖井,目前石羊盐厂之卤水均出自此井。

晒盐篷又名枝条架,是过滤卤水杂质的一种制盐装置,长100余米,宽40余米,号称中国最大的露天晒盐篷。其特点是将众多山竹平排在高约20米的木头支架上,形如茅草屋状,其生产流程是将所抽卤水灌入储卤池,然后压上两座晒盐篷上自然流下,利用阳光、空气蒸发水份,提高卤度,同时去除杂质后储入回卤池即可真空制盐,现仍在使用。

各种制盐用具保存完好,现保存有古代制盐的鸡窝灶2处,筒子锅28口,与晒盐篷一起展示着石羊盐文化的风采。

石羊因盐而兴,其盐在历史上一度销往边陲邻国,宋时成古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资,经过许多年的风风雨雨,石羊古镇仍然保存着它独有的风姿。

盐业兴盛,百业繁荣,儒家文化何时传入石羊,已经无据可考。石羊汉代已设有盐官,每年春秋两次祭孔活动,是石羊盐区官民互动的主要活动,尊孔崇儒是石羊灶民一呼百应的宗教现象。盐井清吉平安,卤脉兴旺长存,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迄今为止,石羊还有历史风貌完好的传统街区4条,它们是:龙泉街——从南关口子起至石羊机械配件厂为止;绿萝街——从石羊机械配件厂起至石羊地税所止;宝泉街——从地税所起至锁水阁;像岭街——从霁虹桥起至北关口子止。

石羊历史悠久,古建筑较多,但因地入狭谷,历史上水灾、震灾较为频繁,故许多古民居被毁,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共有20余处。城外有南北二塔,都为文物保护单位,古朴庄严,有岁月质感。

千年盐都,多少沧桑,都在一个“盐”字中。

责编 和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