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村:古村落交出乡村振兴亮眼画卷

发布时间:2021-10-28
作者:李银娟 点击数:1074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王婷 文)“外普拉”为彝语“石板河”之意,外普拉村位于永仁县宜就镇西南部,距乡镇大约20公里路程。2014年,外普拉村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外普拉村被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中国的首个示范村。

擘画“美丽乡村”新图景

近年来,外普拉村通过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对原有民居进行特色化改造和开发、提升打造自然景点、积极申报项目资金等举措,让沉寂了数百年的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客观现实,外普拉村利用沪滇扶贫合作项目资金642万元,整合SDGs示范村、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资源资金,大力实施水利、交通、危房改造、电力、文化旅游等建设项目34个,总投资达4227万元,建成外普拉书院、外普拉朴门永续农场、外普拉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基础设施,建成民宿样板房、青年旅社、亲子房等,改善了乡村旅游接待环境。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干净整洁的庭院、古朴的乡村文化,大大增加了外普拉村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8000人。同时,外普拉村依托河谷地理和传统村落优势,通过发展壮大芒果种植、烤烟产业、乡村旅游民宿产业,成立烤烟、芒果、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不断提升产业带富能力。

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主心骨”。2017年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携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玫琳凯(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以外普拉村为试点,开展以妇女为主的生计发展示范项目——SDGs示范村项目。项目协调各方资源,通过建立彝绣合作社、村民技能培训、大学生返乡、成立乡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坚持赋能女性的理念,在提高农户特别是贫困妇女收入的同时,支持和开发以生态旅游为基础的发展模式,重点培养酒店运营管理、接待礼仪、乡村庭院经营、乡村导览等,打造可持续的生计体系。2019年以来,共组织各类培训活动、参观游学活动31场次832人次。通过为“外普拉”女性赋能,当地女性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共同建好建美外普拉的共识,提升了参与乡村管理的意识并积极行动起来。

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外普拉村在注重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也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着力打造石头文化、农耕文化、歌舞文化、水文化、民俗文化等。建成了外普拉培训中心、外普拉乡建成果展示中心,通过对村民开展彝族刺绣、彝族器乐培训,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同时,当地女性还自发组建了一支30人的艺术团——“火波若玛”(汉语意思为月亮女儿),成立了彝族刺绣协会,恢复提升了火把节、摸鱼节、乡村音乐节、豆花节、外普拉村游市集等节庆活动。此外,还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了乡村的文明风尚,提升了农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生态振兴让乡村焕发活力

外普拉村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乡村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打响外普拉乡村生态旅游和生态大米品牌,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楚雄“四大走廊”宣传片、公益扶贫电影《我和我的第二故乡——传承》、芒果TV《希望的田野》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先后在外普拉村取景拍摄。

党建引领促发展

外普拉村通过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大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强化党员素质教育培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工作,强化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外普拉村党总支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借鉴经验,最大限度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为村组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活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采用新思路新方案,攻克制约乡村产业、人才发展的难点,疏解基础设施通达的堵点,治理环境污染的痛点,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为农民群众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出实招、见实效,真正深入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真诚服务群众。

宜就镇外普拉村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