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比学赶超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发布时间:2019-12-04
作者:章胜秋 点击数:0

楚雄州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三张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名片,全州现有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12个(其中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5个),有1个国家级、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气候、阳光、生态、人文、区位等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明显,在当前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共同努力,近年来,楚雄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全州重点产业之一,各项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但同时,全州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业态新产品开发不足、旅游文化品牌打造不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等困难和问题,楚雄旅游还未真正进入云南旅游的“第一方阵”,“过境地”“顺访地”的局面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楚雄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等优势,坚持以世界的眼光、一流的标准审视、谋划和推动旅游产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对标先进、争先进位,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把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部署与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旅游的重要思想和观点结合起来,与楚雄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结合起来,与州委、州政府制定的旅游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转型升级重点任务等整体安排结合起来,以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深入实施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五大战略,持续推进旅游数字化建设、传统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新业态培育等十大工程,逐步解决制约楚雄旅游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问题,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彝州各族群众的“幸福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把楚雄建成国内知名的四季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力争实现接待海内外游客达5000 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 500 亿元以上,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达10%以上。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按照“云南只有一个景区,这个景区叫云南”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楚雄、元谋、武定、禄丰4县市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建设一批具有楚雄特色的四季全域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城镇、旅游+乡村、旅游+生态建设、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1个特色旅游城市、4个旅游强县、20个旅游名镇、70个旅游名村创建工作。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秉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加快老景区巩固提升和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度假区、旅游生态农庄、养老养生、康体医疗等新业态新产品培育。力争到“十三五”末,3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20个,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重点推进哀牢山—红河谷探秘、滇川休闲度假、古镇休闲3条自驾旅游线路。推动旅游文化产品结构由以观光型为主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运动健康、文化体验、探险探秘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旅游招商融资。创新招商方式和途径,用足用活现有政策,认真研究谋划旅游文化产业驻点招商工作,积极引进大型旅游集团、知名旅游企业来楚投资兴业。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文化项目融资支持,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与政府合作,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原则,以“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为契机,全面组织协调推动旅游企业数字化建设和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全面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品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管理服务提升,进一步提高楚雄旅游的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

加快推进“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红火楚雄”形象品牌建设。深入挖掘彝族文化的“根”和“魂”,倾力打造“彝乡之恋”系列文艺精品和“火把节”等节庆品牌,倾力推动“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持续打好品牌营销、节庆营销、产品营销、立体营销、系统营销和精准营销六张牌,充分利用国际旅交会、“南博会”等高端会展平台和高铁开通这一有利契机,持续策划开展旅游宣传营销活动,不断提升楚雄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加快完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着眼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完善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组高位强势推进机制、政企“双组长”推进机制、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攻坚工作机制,形成旅游产业发展重大决策共同谋划建议、重大项目共同督导推动、重大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的良好工作局面,推动旅游工作由部门单打独斗、小马拉大车向党委、政府全方位推进转变。

文 楚雄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 主任 王若舟

责编 章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