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改革开放40周年 | 变迁:果蔬生意做到全球!一封长信开启大塘子村改革之路!

发布时间:2019-12-06
作者:李银娟 点击数:922

编者按:近日,云南省举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三个一批”集中调研采访活动。本次采访活动通过“专家+记者”“调研+采访”的方式,成立五个调研采访组,对云南省“三个一批”81个调研采访点和入选中宣部“三个一百”调研采访点进行集中调研采访,深入挖掘各调研采访点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经验和工作亮点、成效,集中宣传报道云南各地、各部门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派出记者参与调研采访,云报集团云南就爱去旅游文化传媒公司发挥旅游传媒优势特长,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挖掘云南文旅产业发展亮点、报道成功样本和模式,讲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云南文旅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走进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元马镇星火社区大塘子村,只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植着无花果、酸角、青枣等果树和各种时令蔬菜,一幢幢楼房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村民们有的在果园林采摘水果,有的在菜地中劳动,构成一幅和谐优美的新农村风景画。然而,和现在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不同,四十年前的大塘子村,村民们过的却是食不果腹的穷日子。

大塘子村的“星火燎原”之路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时光,这是一段国家巨大变迁的历史。然而在云南,也有着一段段与国家历史变迁息息相关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

提及新中国农村改革,人们首先会想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978年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大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鲜为人知的是,云南省元谋县大塘子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还要比小岗村早了约一年。

说起大塘子村,总是绕不开一个人和一封信

今年67岁的李国有是楚雄州农业局的一名退休干部。40年前,他给元谋县委书记写了一封6000字的信,提出了“联产到组责任制”的建议。正是从这封长信开始,大塘子村彻底改变,结束了农民借粮吃饭的历史,并由此影响了楚雄州乃至云南省农村的改革历史。

“那是1977年9月,我给当时的元谋县委书记写了一封信,提出如果不实行包产到组制度,不把社员责任心建立起来,做到用经济办法管理农业生产,是很难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的。”李国有说。

那时的大塘子是隶属星火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实行的是“三级核算、队为基础”的大集体制,吃“大锅饭”,社员干农活只为工分不顾质量。生产队干部和社员们苦干一年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当时担任生产队会计的李国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后,李国有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给时任元谋县委书记李香庭写信,反映生产队的情况,提出建议将“任务产量联产到组”,对作业组实行“六落实一奖励”办法(落实劳动组织、农具使用保管、土地面积、产量、成本核算、工分报酬,奖励超计划产量的组和对集体贡献大的个人)。

“现在想想都后怕,在当时的环境下,我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写这封信。信寄出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心情一直都是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当展开那封四十年前的信件,李国友所有的忐忑都毫不掩饰地袒露出来。

直到一个多月后,元谋县委派出工作组到大塘子蹲点,并参考李国有的建议,提出实行“四定一奖”(定面积、产量、成本、报酬,超产部分30%奖给作业组、组里再评定到人)的定工到组、联产计酬、超产奖励的生产管理责任制,“自己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才落了下来。”

按照这一办法,当年底,大塘子生产队把土地、农具、产量、成本、劳力搭配到四个作业组,制定出报酬和奖励定额,各种作物实现长年包产到组。

农户逐渐告别苦日子,村里越来越多新瓦房

“新管理办法有力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1978年大塘子生产队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四个作业组都不同程度的超产获奖。”时任一组组长的71岁村民周美芬感触颇深。“村里的旧账本上清楚记录着,当年全队粮食总产量达30万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翻了一番多,人均增产粮食540公斤,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增加40多元,48户农户户户增收。”

据周美芬介绍,土地“包产到组”头几年,大塘子村和元谋其他村子一样,走的仍然是“以粮食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农业发展路子。随着粮食连年增产,传统的经济作物却面临不小的尴尬。但很快就有头脑灵活又大胆的村民开始尝试种植番茄等新经济作物,结果发现效果不错,而金志英正是这些先行者中的一员。

“当时一亩水稻收入300元,一亩番茄却能收入1000元。”金志英是大塘子村村民,1985年当她第一次试种番茄尝到甜头后,开始不断扩大番茄种植面积。几年后,她年收入第一次突破万元大关,家里的土掌房也变成了新瓦房。

看到先行者们的成功,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种植以增加收入。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户们逐渐告别紧巴巴的日子,村里越来越多的土掌房变成了新瓦房。

如今走进大塘子村的田间地头,葡萄、无花果、番茄等果蔬四处飘香,村民们又开始了新一季的忙碌。蔬菜和水果已经成为大塘子村最主要的经济作物。

种植无花果,销路不用愁

此次采访,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还走进大塘子村村民小组组长李国和家。这两天,李国和格外的忙碌。说起李国和,他的身份还有些“特殊”,他既是当年引领大塘子村走上改革之路的李国有亲弟弟,又是村里公认的点子多、踏实能干的种植大户。2008年,李国和瞅准了无花果的市场前景并进行了试种。如今经过十年的发展,他们家的无花果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产业。

“好卖!种植无花果,销路不用愁!”李国和告诉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2012年无花果能卖到4元-5元/公斤,2017年可以卖到10元/公斤。仅种植无花果,李国和家一年能挣40余万元。

“村民看我尝到甜头后,开始大面积种植无花果,现在大塘子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在种植无花果。无花果好管护,一年四季可收成。只要种出来就不愁销路,国内外很多商户都来采购。”李国和说。


提起大塘子村的变化,元谋县元马镇星火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李智忠则认为,这是大塘子村民辛勤耕耘这片土地,大胆实践探索的结果。“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让村子结出累累硕果。”

元谋果蔬从“走南闯北”发展到“漂洋过海”

经过近40年的探索和培育,不只大塘子村的果蔬飘香万里,元谋县以冬早蔬菜为主的绿色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壮大。



“卖菜不用跑市场,鼠标轻轻一点就成交”,元谋果蔬从“走南闯北”发展到了“漂洋过海”。随着农业综合效益的不断提升和“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元谋县积极探索“传统农业+电子商务”的农产品销售新模式,建立元谋电商运营中心,与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网络运营商合作。


目前,元谋县已建成50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开设各类网店300多家。通过B2C、B2B、O2O三种销售模式,全面打造新鲜果蔬农产品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当地生产的新鲜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最多只需72小时,探索出了一条集产品展示、商务洽谈、产品交易、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农产品销售新路子。据元谋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项目部经理杨积忠介绍,2017年,元谋县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8亿元。


此外,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目前元谋县已种植蔬菜、水果品种达100多个,年产果蔬60多万吨,销售收入达到了20多亿元,元谋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大县和“南菜北运”基地。

2017年,元谋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30元,其中一半来自果蔬销售收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下,昔日寡瘦贫瘠的元谋干热河谷已然旧貌换新颜。

云报文旅全媒体 李亚  文图

元谋县委宣传部  图

责编  李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