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穿过历史的风尘,看姚安高氏家族的传奇故事!

发布时间:2019-12-07
作者:李银娟 点击数:619

编者按: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聚焦文物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要求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据了解,目前楚雄州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4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29处,州级65处,县(市)级280处。接下来,小楚将为大家一一盘点楚雄那些历史文物,带你触摸历史,对话千年古迹!

说起姚安,总离不开“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的千古佳话,唐宋元明清,云南的历史里,无不留有姚安的身影。穿过历史的风尘,姚安的厚重与风雅留在了光禄古镇中,那里才是道尽姚安历史的地方。

光禄古镇位于姚安县北部,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名人众多。最广为人知的,要数延续700余年的光禄高氏家族。这个家族创造了“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政治传奇和“一门出五举,三步两道台”的历史佳话。现存的高氏土司衙署有“四朝古衙”之称,于2012年1月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氏家族的历史

公元十世纪中叶,高氏后人善巨守(善巨即今天的云南永胜)高方辅佐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官封岳侯。其后高氏重权在握,30世祖高升泰干脆夺了段氏皇位。随后,高升泰之子高泰明又将皇位还于段氏,担任相国,遍封高氏子侄于八府四郡。高明清被封为统矢(姚安)演习,世代承袭。元明清三代,高氏先后世袭姚安路总管、姚安土知府、土同知、姚州土同知,延续700余年。

高氏土司衙门

高土司衙门,始建于唐朝,元朝时期改为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是元代西南军事和古姚州地方政治的合署办公区,历经元明清三代。总管府的修建,放弃了云南当地的木质碉楼风格,采用中原地区常见的三重堂宫殿式结构,由仪门、一重堂、二重堂、三重堂、古戏楼、过厅和两厢组成。仪门分生门、正门和死门,生门供官员出入使用,而正门是中央王朝的官员来视察时才可以通过,死门则是官府审理案件后留给死刑犯通过的。

一重堂称勤勉堂,是处理政务的正殿,殿上有联云:“惟世济忠孝,自远述职,故姚安升路,乃有承高候勋德;当宣上德化,勤敏趋事,至军民咸宁,以无负天地荫恩”,说明高家世代都尽忠尽职,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才有姚安百余年辉煌的发展。勤勉堂的对面是古戏台,匾额上有写“礼乐遗教”,是宣扬儒家礼仪文化的体现。

二重堂也叫思補堂,是元代时云南省最高的行政机构。屋脊两端高耸、中段下陷,呈现出极具元代标志性建筑特征的“马鞍型”,有着四平八稳的结构特点。而“鞍”与汉字的“安”谐音,更是寄予了对安宁与富庶的美好祈愿。大堂两侧建有会文馆和会武馆,是接待文武官的地方,也是文武官的议事厅。

三重堂叫怀远堂,现为滇中国学院,是依托楚雄师院中国语言文学云南省硕士点建设一级学科而设立的学术及文化平台,其职能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探寻滇中地区各民族传统社会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历程,提升人文科学研究水平,向社会呈现更多有品质的学术成果。

高氏宗祠

高氏土衙的南面,有一座中西合璧的法式经典洋楼,结构别致精巧,既有中式的古典,又有法式的浪漫。这是高氏宗祠,建于1936年,内设忠爱堂,供奉高奣映塑像,是姚安境内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法式建筑物。

据了解,这里原是高氏后裔高复亨的私宅,他早年在欧洲留学,学贯中西后又曾任山西省太和县县长,为光宗耀祖,回乡设计并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的法式建筑。私宅建好后,高复亨自觉在家族中的地位卑微,功名也不够高,不足以享用如此好的房屋,于是决定将这所房子捐出作为高雪君祠,从此供奉集士官大儒于一身的先祖高奣映。

高奣映,字雪君,明末清初姚安世袭土司。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一生著书八十余种之多,与顾炎武齐名,是一位学术上有巨大成就和影响的白族学者。

云报文旅全媒体 李银娟 整理

姚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图

责编 李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