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大姚彝剧《巧调解》入选国家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展演!

发布时间:2019-12-07
作者:李银娟 点击数:618

近日,经云南省文化厅推荐,大姚县编排的小彝剧《巧调解》,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代表彝剧剧种折子戏组在昆山演出。

彝剧《巧调解》以巧遇村调解主任根据双方矛盾及以往调解经验,巧妙运用“欲擒故纵”的方法化解矛盾为剧情,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充分发挥戏剧艺术“寓教于乐”的特殊功能。

此次演出活动标志着大姚彝剧正式登上国家级舞台,参加中国戏曲类最高规格的展演活动,向世人展示彝族的历史文化、彝族服装特有的风格及细腻的缝制手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进一步感受到了大姚彝剧的独特魅力。本次展演活动,将成为大姚彝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彝剧的诞生地—大姚昙华山

昙华山位于大姚县中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48.13公里,森林茂密,奇峰竞秀,巍峨雄伟,是百草岭群峰之一。山间苍松翠柏,飞泉叠瀑,奇花异卉遍布山岭,名木古树零星分布。这里是较为典型的彝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现在还存有垛木房、闪片房、麻秸房等独具特色的彝族民居。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正是马樱花盛放的季节,当地彝族群众把采回来的鲜花插在门口、窗户和房子周围。在山寨的一些主要通道上搭起彩棚,上面也插满鲜花,整个彝家山寨就像一个花的世界,汇集到这里的人们,头戴鲜花,进行赛歌、打跳、选美等活动。这些丰富的民间文艺活动,无疑为彝剧的诞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具有深厚彝族民间文学艺术修养的杨森,到大姚县昙华山麻秆房村担任民办教师。他采用端公“跳神”的某些动作与神态,以梅葛调、过山调、放羊调为唱腔,结合彝族民间歌舞,模仿汉族花灯形式编演了《谁是医生》《牧羊在林中》《狼来了》《半夜羊叫》等剧目,将彝族群众的生活情形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形成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剧种——彝剧。

彝剧独特的艺术形式

彝剧的剧本文学以散文体、七言体、十言体为唱词格式,剧目题材大多贴近彝族现代生活,给观众强烈的亲切感。在彝剧语言上,除保留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外,人物对白普遍采用"汉语彝腔"的形式,并用彝族擅长的比兴手法润饰消除语言障碍,让彝剧为更多群众所接受。在表演上,以彝族活动作为基础,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并借鉴其他地方剧种的表演技巧,衍化出迎客步、送客步、欢快步等一系列动作。彝剧的伴曲由民歌小调(如《梅葛调》)和器乐曲(如《唢呐曲》)结合形成,称为“山歌体”。

彝剧以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为特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说的是彝腔,唱的是彝歌,跳的是彝舞,饶有情趣,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大姚彝剧已创作出了60多个剧目,代表性剧目有现代戏《半夜羊叫》,民间传说故事剧《曼嫫与玛若》等。2008年,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新兴的剧种,彝剧被载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

云报文旅全媒体 赵海霞 李银娟 文

赵海霞 姜云辉 图

审核 马虎

责编  李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