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南华县文旅局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10
作者:李银娟 点击数:4591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银娟 通讯员 李华萍 文图)自创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启动以来,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立足部门职能,发挥行业优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县文化和旅游局始终把创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和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县目标进程的重要抓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严要求落实,对创建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和安排,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有力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县文化和旅游局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目前,全县共建成村级、村组活动场所633个、农家书屋141个、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点134个,全县128个村(社区)实现了综合文化服务全覆盖,200人以上自然村均有了文化活动室;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岔河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整合资金建成了旅游设施完善、彝族民居特色突出、人居环境优美的岔河塑木彝族特色民居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岔河村打造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争取资金实施县公共文化馆非遗展厅提升改造项目,进一步拓展展品布展空间、丰富展品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南华县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成立了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苏者跳歌调”传习所,定期组织开展传习、培训,有力推动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积极举办各项目和传承人培训班,每年定期对全县省、州、县级传承人进行考核。目前,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5项,传承人116人;加强对本土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深度挖掘、收集、整理和提升,以兔街半坡蒙化调、阿卡舞、马街阿苏嗻等民族民间小调为素材,编创了《江迤小调》《茶韵》《哀牢·情》等7个具有南华民族特色的新剧节目;完成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互联互通,并在县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室和少数民族图书陈列展及书目推荐栏。



强化服务,注重实效。结合“四万三进”活动,在培育市场主体、服务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上用心、用情、用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为平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强化政策扶持推动,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就业增加的目标,使彝族刺绣产业成为南华县产业扶贫的典范;在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创办镇南月琴传习所、农耕文化展室,组建彝族刺绣协会,组织文学创作者加强对本土彝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编写了《岔河导游词》,出版发行了《南华风采录》《哀牢民歌》《南华美食荟萃》等文学作品,动员民间艺人制作销售羊角酒杯、镇南月琴等民族手工艺品,组建“南华县岔河乡村旅游合作社”,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扩大原生态彝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带动面;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苏者跳歌调》为素材,编排了彝族歌舞《彝山悠歌》并参加云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艺展演活动,同时还组织镇南月琴制作技艺、彝族服饰、南华根雕、火草纺织技艺等非遗传承人参加 “非遗购物节”展销活动;创新“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模式,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登记制度和岗位职责等,不断规范和提升全县“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水平,县图书馆、文化馆每天免费开放10小时以上,农家书屋做到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20小时;积极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脱贫攻坚慰问演出、戏曲进乡村、文化进万家等活动与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有机结合,有效带动全县136支农村业余文艺队活动的组织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氛围。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在局机关办公大楼、县文化馆、图书馆制作民族团结宣传展板,安装电子显示屏,适时播放、展出民族团结相关内容。同时,在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悬挂横幅、粘贴标语、发放宣传折页,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见习编辑 李舒琪

审核 陈大衡